泛娱乐产业是否有可能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相结合?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创意者经济 »,更多「知识产权」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是有可能,而是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必须要和泛娱乐相结合,否则很多在现实生活已经用不到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就会逐渐的,不可避免的消失。当然泛娱乐同时也需要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中去寻找IP来源,没有任何素材基础的创新,本身也是很薄弱的,风险很大的创新。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比如故宫,和腾讯、阿里等都有合作,做的一些营销也呈现刷频态势,不仅在商业上很有成就,而且也极大的推广了传统文化。
换言之,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不是要不要结合,而是怎么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保障。
从怎么结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衍生品,也就是通过现在的创意设计,让传统的器物、手工艺能够进入到现代生活。比如故宫卖的比较好的日历、正大光明的充电器、朝珠耳机等。这个层次主要是解决用的问题,是通过传统文化提升现代产品的附加值,载体主要是电商、体验店等。
第二个层次是能够增加参与性的游戏化。比如《皇帝的一天》这种小游戏,把传统的讲解、历史知识等融入到这种杀时间的游戏中,也有游戏中常有的一些吸引招数,比如过关、排名等,激发用户的参与感,激发在用户社群中的竞争性,从而达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第三个层次是IP化。这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提升, 就是不仅仅有现代的文创产品,而且还能进行非常有效的多元开发,增加认同,是传统文化从器物层面到认同层面的最重要的跃升。但是这一层次现在做得不是很好,尽管目前历史传奇类(注意,很大程度上也并非正史)的影视剧、动漫作品非常多,猎奇揭秘类的娱乐作品也很多,很多是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但是真正依托于比如博物馆的,有很强的考据基础的,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很少。或者我们不这么学究,不要求这么严格的遵循考据考古,但是一个器物、一个手艺其所附着的文化符号意义,这个在现在IP化的过程中也做得不是很好。同时,IP化很重要的是更加强调社群运营之间的互动,强调UGC(用户自制内容)和PGC(专业制作内容)的结合,强调发挥更多用户参与创意的过程。
这三个层次本身不是非要从一到二再到三的过程,也不是谁优谁劣的过程,但我个人认为,IP化既是泛娱乐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真正能够吸引到年轻人的关键。
当然要实现这三个层次的结合,也需要一些保障措施。最近文博系统开始强调让文物活化,国家也出台了诸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36号)等一系列文件,文化部等相关单位也先后出台了不少关于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文物文化利用等意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政策利好,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实现激励相容。国家的文化文物单位是传统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所在,但是他们一般都是国有的事业单位,授权IP,开发产品所得与博物馆的运行维持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做也没事,做了是自己找辛苦,而且因为经费很少,分配机制不灵活,也找不到优秀的团队进来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现在的衍生品大同小异,一方面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一方面确实也找不到优秀的团队进来合作。这个与国外很多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资源在基金会或者社会组织手里,他们非常需要通过衍生品、IP化去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募款能立的机制就差了很远。机制不理顺,各方做这个事情就形不成合力。
二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的边界还很不清晰,全社会还远未形成共识。很多人还抱着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要原汁原味保留的心思,不能改,不能娱乐化,而且越是占有传统文化资源的群体,这种精英化的思想就更有市场,他们认为不是老东西不适应形势,而是年轻人不懂的老东西的好,所以这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活化。
三是在一些版权保护上我们也做得不好,泛娱乐化既需要版权的有效保护,也需要版权的快速授权,便利应用。我们前一阶段的有效保护还没有做到位,快速授权中就更多盗版侵权等问题。
文化本身就是不断进化的,我们也承认有些传统文化会不适应时代被淘汰,有些传统文化会进化,会改变,这些都是正常的。泛娱乐既然鼓励全民参与,鼓励全产业链协同,鼓励全产品谱系的产业化,肯定是要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改变一些传统文化本身。但是相比较与“死”的保护,相比较于难以为继走向消失,我们还是希望传统文化能够通过泛娱乐实现新的表达,在年轻人中建立起广泛的认同。
当然,最后如果再多说一句,我想补充的是,我们说的泛娱乐,要想出精品,还是要对传统文化本身下苦功夫,要吃透内涵,要明确其文化符号的含义,千万不要做成抗日神剧,那就是文化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了。
�
谢邀。有!不但有,而且是必然趋势。
中华会娱乐
泛娱乐产业,按照定义,是以主力IP为核心衍生的游戏、影视、音乐、动漫、衍生品等等产业。比如有《盗墓笔记》这一部受欢迎的小说,就会有《盗墓笔记》的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等;南派三叔的粉丝会为这些产品买单。《盗墓笔记》是否有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IP就非常理想、非常优秀:从商业的角度讲,它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它让历史、文物、考古这些东西离大家生活更近了。
所以咱们的问题:「传统文化」与「泛娱乐产业」之结合,在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IP的养成。有好的传统文化IP,必然有相应的产业,必然有文化知识普及和文化认同感的传播。
早些年我们还有过「女生穿汉服被认作和服,在街头遭辱骂扒衣」这样的新闻。那时候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日子过得不如今天舒服。但是,依然有很多优秀的、结合了传统文化的IP脱颖而出,或者在积累势能。
动漫有《魁拔》、《秦时明月》、《大鱼海棠》、《中国惊奇先生》等等;影视有《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甄嬛传》、《武媚娘》等等;出版有围绕着「三国」、「明史」、「春秋」等等题材的各种书,也出了很多我崇拜的作者;游戏我玩得少,但是起码《仙剑奇侠传》不玩游戏的人也都是知道的。
随着很多IP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商家嗅到了财富的味道,于是大力布局「泛娱乐产业」。于是,网络文学拿到投资、游戏IP开发拿到投资、电视剧拿到投资。钱到位了,资源到位了,人到位了,就差找到一个IP投……然后问题来了,谁来创造IP?
今天是个创意爆发的时代、今天也是个创意匮乏的时代。创意不够了,从哪里来找呢?
答案是:历史里找。
我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就用【茶壶】做一个比方吧:
一位老师经常说:「你们(做茶壶的)之中有些半懂不懂的,老想着一上来就做出新的器形,标新立异,结果做出来不好看又不好用。其实还不如花功夫去研究、复刻一个文物,要是能仿制出一样的,那肯定又好看又好用。」
(左图来自马云家)
确实是这样,仿古的器物非常好看。老师的的意思不是反对创新一味复古,而是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灵感。事实上从古代文化里可以汲取的养分如此之多,人一生是不够用的,也就可以说是无限的。就茶壶来说,传世文物之所以被珍藏下来,是因为它的美学价值受到世世代代的认可、它的实用功能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如果借鉴这样的器物,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水平自然会高。
但如果脱离历史、脱离文化,去七拼八揍的话,出来的东西就惨不忍睹了。
(图片来自马云家)
在这一点上,日本是做得非常好的。日本忠实地保留了祖先从唐宋继承过去、后世在本土发展的文化和审美,然后现代人又加以创新——于是日本的器物做得好看,大家就乐意多花钱买MUJI、买日式詫寂风的东西。
刚刚用器物做了一个比方,说到「泛娱乐产业」与「文化」的结合,日本更是先进。
三大民工漫:火影忍者、死神、海贼王——其主题分别源于日本的「忍者」、「武士」、「海盗」,是不是深挖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去过欧美的同学可能知道,老外基本都知道「NINJA」、「SAMURAI」这两个词,日本的文化输出做得非常强大。说个更直观的例子,「水果忍者」和你们抽不到SSR的「阴阳师」,都非常火爆。但是,这两个都是完全跟日本不沾边、由外国开发的游戏,却都充满浓浓的日式元素,为日本做文化输出,这背后说明了什么?
说明日本一直在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做超级IP。日本从二战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做这件事,做得是全世界最好的。
为什么要做民族的超级IP?因为民族文化是在血液里的、也是最能打动世界的。
反观我们,我们创意不足的时候,没有努力在挖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而过度倚靠外来文化。国漫有个大IP,《什么什么MT》,是倚靠暴雪的魔兽;国产玩具充斥着山寨,任何一个机器人,都有原版的影子,从钢铁侠到高达到变形金刚;我还记得有个网络小说,《什么什么恐怖》,讲的是主人公从一部好莱坞大片到另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穿越……
同志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金矿就在身边啊!
要做出精品的IP,一定是从最有认同感、最有魅力的内容出发:中国文化一定是不二之选。金庸武侠为什么经典?因为金庸先生国学功力深厚,并且结合了很多传统文化在他的武侠世界里。在金庸武侠里有书画、有围棋、有诗词、有周易、有饮食…且金庸先生不是生硬地塞进去,而是对这些东西真的有感受,从而让它们真的存在于那个江湖。金庸武侠的魅力在于此。
对于中国人来说,要去这么了解一个文化、深耕一个文化,请问是中国文化比较容易还是外来文化比较容易?这答案很简单。这些年金庸IP的游戏和电视剧创造了多少价值?就是因为它有文化的魅力,这种魅力是在血液里的,这种IP是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
这样的IP是不是应该再来一打!
另外从文化宣传的角度讲,文化教育从业者需要主动与「泛娱乐产业」结合。
这两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国学教育,我们有很多特别好的成就。「故宫」这个IP的崛起就是很好的案例。一个博物馆是很有距离感的,但随着故宫在微博上的活跃、故宫的纪录片、电影发行,这个曾经高冷的机构「活」了。然后衍生品终于不再是手串儿和玉牌了、故宫淘宝卖得大好、《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热议,作为一个从事过文博行业的年轻人,这些让我特别感动。像这样的IP,即有很强的文化魅力,又有着雄厚的学术实力,所生产的内容就是非常经得起学术推敲、非常有文化传播价值的好内容。这样的机构,它不火我都不干!
我曾经在一个私人博物馆工作,现在馆址建筑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了,馆藏有很多精品文物……可这些都没有毛用!博物馆没什么人看!看了也看不懂,它就做不到文化宣传的作用啊!
但是泛娱乐产业可以做到文化宣传。故宫的电影可以做到、基于历史的游戏可以做到、明星穿汉服可以做到、学者成为电视上的名师可以做到。可能会被诟病、可能会出错误、可能会闹笑话,但是更多的人可以接触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
所以后来我改行做了自媒体。
上面答案里有朋友说:
期待哪一天直播平台上出现了一批讲史的专家
我不是专家,但是我热爱历史,热爱中国文化,于是正在用各种方式努力传播文化。我试过直播讲历史,无奈我影响力太小,没什么人看,很悲伤。说句实话,还没有找到门路。我15年去国家博物馆拍摄几个陈列的文物,认识了一位讲解员,谦虚儒雅,知识渊博,我觉得相见恨晚。但他那个时候很苦闷,不知道自己讲解员的事业未来路在何方,文化教育的事业未来路在何方。
时隔两年,前两天第四届知乎盐他上台领了奖,你们猜到是谁了。@河森堡
我觉得他开始找到门路了,特别为他开心。河少在采访中说到觉得自己还不能说走红,咪蒙有千万粉丝,他自己只有十几万,还远远说不上红。
我好希望他红,还有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作者。
你说泛娱乐产业是否有可能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在国家在支持、大企业在布局、内容创造者在努力,我觉得当然有!
《荀子》:「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我们加油!
谢邀。
这个答案是肯定得,三文娱曾经采访过大周互娱,大周互娱现在在做的两个《山海经》相关的IP,《山海迷踪》和《山海惊奇》在公司创业之初就为大周带来了一千万的影视版权收入,详细报道看下面。
多次进入漫画家富豪榜前三的《偷星九月天》作者周洪滨、《阿衰online》作者猫小乐还有《斗破苍穹》漫画作者任翔,与曾经策划江南《天之炽》和天蚕土豆《大主宰》等网文作品的周政,联合创办了一家新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的大周互娱告诉三文娱,它创始之初就获得了5000万元天使投资。
大周互娱的模式,类似网文行业的大神圈等大神作者联盟:找最头部的作者,将版权授权注入公司,让更专业的运营和商务人员去孵化、经营和变现。
大周互娱向三文娱表示:目前公司持有的顶级IP包括拥有过千万粉丝用户、销售过亿册的《阿衰》系列和《偷星九月天》系列;同时还拥有以《听说我们不曾落泪》、《女孩,不哭》等青春成长、都市言情系列。公司还引入了网络文学、影视、网络游戏、互联网等行业多名顶级人才加盟,实施集中国式漫威模式与中国式集英社模式相结合的战略。
近日,三文娱和大周互娱几位合伙人进行了交流,他们的做法、计划和对行业的观察。
如何对待纸媒平台和新媒体平台
三文娱:在纸媒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上,大周互娱的运营方向有何区别?
张大年(大周互娱COO):拥有小说和漫画期刊等线下平台是大周互娱的优势。在我们看来,纸媒平台主要面向线下用户中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对作品和角色有更强的先入为主的情感投射,而且是不折不扣的付费用户。这些都是我们IP战略中,最重要的“铁粉”来源。所以尽管是互联网时代,但是线下产品与用户我们依然不会放弃。
而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也在积极跟大型互联网内容平台进行合作,不仅仅合作我们自己的IP,也会和对方的优势IP建立起各种合作。
如何与作者合作
三文娱:除了《偷星九月天》和《阿衰》之外,目前还有哪些IP项目正在开发,最早何时能看到成品?
玄晴(大周互娱CCO):大周互娱的漫画和文学IP都非常丰富。除了合伙人老师的重头作品之外,我们还签约了国内优秀漫画家,共同合作开发了一批针对互联网用户的漫画产品,比如一个视角非常独特的科幻神话类选题《龙莲纪》,就值得大家期待一下。
这些开发的作品,将会在明年陆续跟大家见面。
在文学IP方面,大周独家拥有豆瓣评分8.5分的《幽冥仙途》,并独家签约了曾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的7号同学与澎湃的青春成长系列作品,言情小说作者锦竹与木子喵喵的系列都市言情作品也正在跟影视制作机构和平台合作开发。与此同时,大周互娱旗下的《紫色年华》、《鹿小姐》等青春与言情杂志平台每一年将定制研发几十个青春与言情IP。
三文娱:今后是否会以运营为主?
玄晴:大周互娱拥有的优质IP,不仅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这些IP的运作十分慎重,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运营战略,会仔细选择IP合作开发的伙伴,并且要求在开发中有相当权重的话语权。
至于创作方面,也就是新IP的研发上,这也是我们独到的优势。因为大周互娱的内容团队中,有大量来自网络文学以及网漫等领域的资深人才,因此在新IP的研发与创作上,相信会给出一份匹配我们公司体量的答卷。
三文娱:签约作者将来作品的版权是在作者手中还是大周互娱手中,大周互娱和这些作者如何进行利益分配?
玄晴:三位创始人老师的主要作品版权,作为合伙人形式已经永久置入公司。而其他重要的签约作者,我们的合作方式也非常多样灵活,作家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方案,包括合伙、合作、委托创作等方式,其利益的分配方式自然也是多样化。
如何筛选IP
三文娱:持有这么多IP,在后端变现时如何进行筛选和取舍?
张大年:从整个IP市场来讲,唯数据论肯定是死得很惨的一种方式。每一个改编产品,都必须清晰明白IP本身的调性以及覆盖的用户群体是怎样的,改编产品的推送渠道是否能够覆盖这些用户,这些用户是否对改编内容满意,都有很多技术细节。而哪一些技术细节版权方与改编方都不知道,那么丰富的细节就会变成丰富的坑。
如何开发IP
三文娱:IP的变现也有很多坑,要怎么避开?
周政(大周互娱CEO):在内容发展历史上,不同细分选题的迭代以及审美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某个选题,在影视化领域已经普遍开发到2.0版本,但是有些开发机构仅仅因为数据的关系,把该类选题更老的1.0版本拿出来发开冲击市场,显然市场是不会认账的。对IP所处时代的审美不理解,覆盖的人群不理解,用户画像工作不全面甚至不做,对目前市场开发主流产品属于哪个层次哪个世代不做深入研究工作,那么IP这种东西仅仅就是个噱头。
大周互娱在这个方面,从纸媒时代到网生内容时代,都有相关的资深从业人员,并且在这些内容纯理论领域,我们也乐意投入人力物力去进行研究。
三文娱:大周互娱所持有的IP中,有不少是奇幻题材,包括最核心的IP《偷星九月天》,国内这类作品在影视化、动画化时充满难度,大周互娱如何保证成品质量?
张大年:视觉产品,肯定是一分钱一分货,在视觉效果上的投入,无疑会导致很高的成本。但是我们所持有的作品都曾经有过很高的人气和销量,为这些书籍而付费的用户如此之多,所以我们与合作方有信心进行高投入。我们对改编作品的信心,就来自于顶级IP会吸引顶级投资和顶级团队这个简单的逻辑。
三文娱:对既有作品进行影视化、游戏化开发时,大周互娱还会继续持有作品版权吗?
周政:对于IP的开发上,我们首先会坚守持续开发、长期共赢的理念,保持比较开放的态度,一切都为了最终改编的效果最优,影响力最长。当下,有一些制作机构已经是巨无霸级别,所以在这个选择方面我们并不预设前提。
当然,单纯的版权贸易并不是公司的重点。就算是要跟顶级开发机构合作,我们也倾向于围绕优质IP建立合资公司的模式,长期共同分享开发收益,而不是一次性的收割。
合伙人如何配合
三文娱:将周洪滨、任翔、猫小乐三位老师的漫画作品进行改编,他们会如何参与?
玄晴:出于对老师们原著理解的尊重以及粉丝感情的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任何合作伙伴,开出任何的合作条件,在这一点上的坚持我们是坚持到底。如果不能实现,也会一票否决合作可能性。
三文娱:据说周洪滨老师将以互联网漫画日更模式创作全新的作品,能透露一些具体情况吗?
周洪滨:是的,我们现在利用打磨了多年的核心团队,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整磨合,已经具备了进行漫画日更连载的技术条件。我们这次研发的本意,就是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漫画创作和发布上,尝试新的标准。只有逼自己创造出漫画大国日本和美国都没有办法实现的漫画每日更新,才能开辟出一番新的局面吧。
三文娱:距离猫小乐老师的作品《阿衰online》开始连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大周互娱会如何运营这部经典作品,将曾经的那些粉丝再度转化为消费者,又如何吸引新的消费者?
猫小乐:《阿衰online》的创作一直到今天,依然有大量的读者喜欢,是我非常自豪的事情。目前,大周互娱正在实施全新的《阿衰online》产品升级体验与深度传播计划,包括漫画动态化和3D动画化的研发制作与全网的传播,在唤醒老用户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同时,我和公司也正在一起研发《阿衰online》的剧本,在不远的将来给大家呈现这个作品的3D动画大电影。而以这个为基础,会有一系列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的需求。连载太久了读者年龄跨度那么大,除了合家欢模式的大电影,其他的产品就只能满足某些细分人群了。
三文娱:任翔老师进入大周互娱后有什么新的创作规划?
任翔:新的作品其实已经跟公司的团队一起打磨了半年,是一个依托于中国历史的宏大作品。虽然相关的细节还不好透露,但是光依托一些设定内容和故事梗概,就有很多影视和游戏机构在进行改编权的争抢了。
作为一个漫画家,我希望这一次的创作能够超越之前作品的辉煌,用一个更有中国历史人文底蕴,又兼具惊人脑洞的内容,打开一个恢宏系列的故事连载。
文/三文娱(公众号:hi3wyu)
三文娱是泛ACG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新媒体
三文娱招聘
先回答下常见问题:
创业公司
坐标CBD
薪酬有竞争力
团队成员年轻
正式成员试用期即有五险一金、交通补贴、饭补等。 乐虎老虎机游戏平台
我们又在招人了~
成立一年多的三文娱,团队大本营仍在北京。不过,我们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也留下了足迹。
我们的报道和分析文章,对动漫、二次元游戏、ACG改编影视等跨界融合领域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我们的新星计划与线下路演,对泛娱乐领域的创业者们进行展示和推介,已经帮助百家企业获得资本方的关注。
我们的私享会,邀请了多位行业大咖做干货分享;动画酱赛事则让学界、业界和投资界在人才方面有了更多的互动。
我们1月6日的行业峰会,更是有千人参与,一同把脉二次元共商泛娱乐,很好地促进了从业者们的交流跟合作。
…
虽然三文娱团队人数很少,但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为行业创造价值,我们还有了一些别的收获,能够给团队成员更好的回报。
这些有意义的事,需要更多的成员加入一起做得更好。
【三文娱需要记者编辑】
这个岗位要求:
1)新闻、传播、中文、经济、管理或金融等相关专业,1年以上编辑经验,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概括能力。
2)喜欢动漫、游戏或影视等文化娱乐内容,认同三文娱服务于产业的理念。
3)有财经编辑或者记者相关经验优先,撰写过行业深度稿件优先。
4)有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对热点事件有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善于挖掘新闻并提供多元化的视角。
5)同样将负责对泛娱乐企业进行深入观察,与创作者、创业或大公司的经营者和投资人等进行深度交流,每月产出多篇新闻报道。
6)三文娱读者优先。
本岗位同时招收实习生,要求每周3天以上到岗。
【三文娱需要内容运营实习生】
这个岗位要求:
1)专业不限,但需要逻辑性强,对文字有热情也有一定驾驭能力。
2)喜欢动漫、游戏或影视等文化娱乐内容,认同三文娱服务于产业的理念。
3)对探索行业的运作机制有兴趣,对个人的积累与成长有渴望,肯踏实学习提高。
4)主要负责三文娱微信公众号、网站和知乎百度等各平台的更新,以及发现和策划选题等,也可以与从业者进行交流,参与新星计划拜访。
5)三文娱读者优先。
实习生要求每周3天及以上到岗。
【三文娱需要活动运营实习生】
这个岗位要求:
1)逻辑性强,喜欢动漫、游戏或影视等文化娱乐内容,认同三文娱服务于产业的理念。
2)对探索行业的运作机制有兴趣,对个人的积累与成长有渴望,肯踏实学习提高。
3)主要负责三文娱线上线下活动策划执行,比如动画酱赛事、私享会、产业峰会等
4)三文娱读者优先。
实习生要求每周3天及以上到岗。
【你会与何人为伍】
三文娱对有意向加入的小伙伴,可以提供:
1)与一个获得产业最顶级公司和基金投资的新锐团队为伍。
2)轻松有爱的工作氛围,同事都是ACG爱好者。
3)同事之间能共同探讨和提高写作与思辨的能力。
4)大量媒体与产业资深人士传授新闻报道心得、商务技巧等,兄弟公司遍布动画漫画原创、IP运营、游戏研发、影视制作等等。
5)工作中能接触到产业中诸多佼佼者,能认识很多很多有才华有志向的人。
如果愿意一起走,给v@3wyu.com发送邮件吧,记得附上个人简介,以及能代表你兴趣与能力的作品。
文/三文娱(公众号:hi3wyu)
三文娱是泛ACG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新媒体
当然是可以的,但前提是泛娱乐选择的内容核心与之有关。譬如修仙类小说的主题公园就可以落在我国的名山大川。当然,这需要整体规划。
今天人民日报官微发了这么一篇文章《荆轲是女的?小学生玩<王者荣耀>还能学好历史吗?》link: Sina Visitor System
文章质疑了游戏篡改传统文化,将不利于下一代传承。槽点很多,被网友喷得非常厉害。
但我也能够理解作者的脑回路,找几个中国历史里/通俗小说里的人物,把他们原地拔起,用3d建个模,再贴到游戏里,是否真的等于泛娱乐+传统文化了?
这牵扯到一个复杂的问题,究竟才什么是传统文化的核?
某个人物,或是某个故事是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但它们却是文化体系里最浅显的一层。而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真正意味悠长的,也是最值得挖掘的,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但很可惜。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审美还是价值观,在今天主流泛娱乐产品中,得到发扬光大的,不多。
这也不奇怪,因为传统文化本来就不能够适应当今的传播需要。中国传统审美由两部分组成:逸气和病态。
倪瓒《清宓阁全集 答张仲藻书》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是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每一笔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但绘成一幅画,最好是不那么像的,极写实的就跟低一等的画匠没有区别了。
再说病态。马未都在他节目里说过,中国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就是病态,这一点我是认同的。《红楼梦》常见到这种描写:“黛玉喝了两口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雨霡霡,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得沉重,兼着那雨滴竹稍,更觉凄凉。”“吐两口血,再由丫头扶了到阶前赏海棠”这种意象不仅出现于小说,诗歌里也是比比皆是。
“逸气”与建立在解剖学和光学技术上的西方绘画(乃至科学态度),从基本理念上就大相径庭。“病态”与五四运动后,中国提倡的阳光、力量、积极的劳动人民形象严重不符。
如今好莱坞式的叙事/审美统治世界,我们都知道它的源头是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经典的三幕剧形式,8个经典元素和12个阶段,内核讲述的其实都是英雄的历程。这跟《红楼梦》乃至《源氏物语》这种浮世绘一样的叙事手法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非常可惜的是,经过近代100年的思想变化和西方浪潮的洗礼,对于我们来说,“传统审美”“传统价值观”距离很远,反而好莱坞式的价值观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是的,从审美和价值观来说,我们更加像西方人,而不是一个“传统中国人”。
而那些在100年现代化的历程之后,还能够与“泛娱乐”结合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IP,一定是恰好具有某些西方价值观的特质。比如说孙悟空——独立,反抗;武侠——正义,勇气。
但那些本来与西方价值观相去甚远的传统文化,也有他们继续流传下来的方式:往往是借来一个传统文化的壳子,包裹一个西方文化的内核。比如《大鱼海棠》,没有得到丝毫山海经怪力乱神的精髓,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外衣的狗血言情剧。《仙剑奇侠传》,有道家文化的半点影子么?还是一个喜闻乐见的英雄美人故事。
泛娱乐+传统文化皮像骨不像,但这又不一定是坏事,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就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需要,它是流动的,可塑的。一个能成为经典的IP一定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成长的。将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注入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IP的再铸造过程。
中华会娱乐
也许几百年后的人能够通过《大话西游 中华会娱乐》里的孙悟空形象,窥探此时中国的文化现状一二;能够通过《王者荣耀》里荆轲的变性现象,对中国当今流行文化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