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目前的泛娱乐化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前所未有。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么?是否属于一种中国低层阿Q精神?是否与中国正常娱乐项目过少有关?还是中国人的性格影响?
近段时间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也引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诸如:4月10日亚裔乘客被美联航暴力赶下飞机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亚裔,人权,粗暴对待这些名词触动了中国网友的心。后续报道证实老先生不是我们原以为的中国同胞而是越南裔,吃瓜群众们表示,不是中国人啊,散了散了。)
4月11日,网上出现了一段“山东广饶15年前失踪女变残街头乞讨、卖唱视频曝光”的视频聚焦了观众的目光。(走失前,四肢健全,走失后,四肢不见。被折断的不只是孩子的身体,还有家人的心。热心网友按捺不住了,帮着寻找视频里的女主,结果当事人自己站出来证实是先天性残疾,并不是当初那位失踪的牟翠翠。网友们表示,诶呀不是牟翠翠了,散了散了。)
4月12日,白百何出轨事件登上热搜榜第一,大众目光急剧转移。他们到底离婚了吗?白百何出轨的小鲜肉是谁?
这时的我们不再关注美联航无视人权,暴力对待乘客的问题。我们不再关注为了博取同情残忍的致残孩子将他们变成赚钱的工具这种惨绝人寰的现象。因为陈羽凡的绿光改过了一切。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我突然想到去年王宝强离婚事件的风头盖过了奥运会,我们对奥运健儿拿了几块金牌无感,更关心王宝强财产怎么分?奥运会比速度,比艺术,比重量,比精神,都比不过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娱乐性乐虎平台。
人们的目光轻易的被娱乐八卦所吸引,而忽视了很多能引发我们思考的热点问题,信息在这个时候被娱乐极大的左右。我们讨论了白百何,讨论了羽凡,讨论了是出轨还是早就离婚这样的一个事实,包括近两天讨论起卓伟,起底他的公司,他的追踪方式,他与众明星之间的关系等等,可我们就是淡忘了越南人被拖下飞机的这一事件,试想,如果被拖下飞机的是你,你会怎么做,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吗?难道是华人我们就该义愤填膺,是越南人,我们就该看热闹嘛,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在人权吗?娱乐的风头盖过了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再比如,前段事件的辱母案,大家都抱着惊讶,围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一新闻,关注舆论,关注不同方面的声音,关注事态发展方向,可是又有多少人关注起了舆论绑架法律的这一社会现象呢?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以娱乐,反正跟我没关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就算我们分析起这个问题时,也是停留几秒钟的思考后,就会搜索他人对此问题的考虑结果,然后再用差不多1分钟的时间去了解。慢慢的,我们真的还会思考吗?
记得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十二公民》,一群人都附和的认定那个孩子就是杀人凶手,说起理由来,则想当然的用生活的逻辑去评判,如果不是因为其中一个人提出了反对观点,并且一直在坚持,那恐怕,这个嫌疑人也就在我们所谓的舆论下被无辜的冤枉。
舆论影响了我们的态度,影响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影响了社会氛围。大家任由舆论摆布,浏览着由绝大多数人舆论起来的社会热点和娱乐八卦。舆论为何兴起速度如此之快,传播面如此之广,我觉得这和我们的浮躁心态有关。我们再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不用过多思考就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去发声,去传播自己的观点,一致的观点形成一股绳就形成了一定的舆论,而这舆论真的对吗?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很多人又觉得好像视线应该被转移到这个角度了,前面那种观点就是博眼球的。那我们有想过,为何公众视线能够被这么轻易的转移,是因为大家立场不坚定,没文化没内涵吗,不是的,问题的根本,要归咎于娱乐至上的大环境氛围给予了我们浮躁的思考方式。它慢慢的成为了我们一种行为习惯。
所以,《见字如面》、《朗读者》一经出现就被抬到很高的地位,其实节目的形式很传统。就是因为,这两档节目跟当下的娱乐泛化说不,它拒绝了浮躁的、浅阅读、浅思考的风气。可能我们太需要去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思考某一个问题或读一本书。去感受文化的清流,而不是你娱乐的躁动。
在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对中对娱乐至死做了这样的解释。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现在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推送,网络文章取代了纸质书,也切碎了我们的阅读时间,浅阅读,碎片化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平铺直叙的观点表述和文字分享被图文方式取代。很多人说图文能让我们快速的得到很多知识,纯文字的表述看的越来越艰难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习惯了一瞬间被文字弄困惑时就要马上看图以便于得到解释和心理安慰。越来越多的公众号从原有的大段干货的分享变成了多图少文的分享。之前那么火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写作者因为一篇《北大清华毕业仍然买不起》房火了起来,前三天,她的公号都还是是纯文字、故事、干货的表达,可是她遇到了一个问题,浏览量越来越低,从10万加到5万再到1万。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她开始加入一些图片。利用图文形式进行分享,可是阅读量还是越来越低,到有的时候的4000,其实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图文并不是万金油,内容才是根本。思考方式才是根本。很多人看到阅读量变成3000之后,又开始取消对他的关注,仅仅是因为潮流的发布趋势,《我们太太的客厅》改变了发展方向。而阅读者又仅仅是因为阅读量越来越少开始取关,他们都习惯性的用别人观点和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判断,难道这不是娱乐至上所造成的浮躁吗,作为受众,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三太太的客厅一些发展时间,她可能再出一篇爆点呢,《我们太太的客厅》又为何不能坚持自己的风格,以内容的角度出发,而减少对商业模式的顾虑呢?爆点之后,商业自动会找你,还生怕你不接受投放,看来微信公众号也在被简单的合作,被迅速刺激吗?作为受众,又何尝不是呢?
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浪,利用信息偏向不断的给我们推送各种他们认为我们感兴趣的阅读,推送着大数据演算的我们的阅读习惯,我们不用再检索,不用再等待,就可以读到我们想要的文章。其实,等待的过程,就是我们思考方式变浅显的过程。因为我们被媒介懒惰了,被社会氛围懒惰了,被所有人都这么做的舆论懒惰了。我想问问很多人,你们有多久没拿笔了?你们的手机没网了,你会着急吗?我们不用急着回答,可以认真的思考一下。
– 感谢阅读 –
只说自己的一些主观感受。
每天大众就被各种娱乐话题所驱使着,每次一个事件一出来,很快便会吸引一大票看重,可看重只看到事情的开始,却不关注事件如何解决,解决的结果。如之前丰县爆炸视频,从视频流出后就鲜少报道后续。每天都有许多人站在舆论的至高地批判别人,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殊不知自己就是那个被舆论导向牵着鼻子走的人。
我以前不了解国家为何会选择不让人民上facebook,google,一方面政治原因避而不谈,就我国整体国民素质而言,很容易会被一些激进言论冲昏了头脑,成为狂热分子。因此我国关闭国外网络也是有部分好处的。当然,我是主张开放外网的,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信息源供大家选择学习。
似乎扯远了,现在社会的泛娱乐化更多的是社会导向的结果,也是商业社会的必经之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难到还有比娱乐更容易的吗。各种出国旅游,猫奴,化妆品推荐,王者荣耀等等层出不穷,而大众也乐得接受,在泛娱乐化的同时呼哧呼哧地工作,又或者因为拼命工作促成了泛娱乐化,两者相辅相成。
只是我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免心酸,对于自己最近所钟爱的国学文化,世界历史,动植物世界等等,又有多少人能窥见其中的美妙之处。
我们应该警醒的,就是如今的泛娱乐化。
不知道大家听过说 奶头乐理论 吗?
这一概念来自美国的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美国旧金山曾于1995年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名经济界、政治界精英(与会者包括萨切尔、老布什、电缆新闻网络、惠普、日微系统的老板等等)的会议。该会议的主旨在于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竞争将使全球80%人口"边缘化",而这80%多余人口与20%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日微系统的老板格基表示,届时将是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世界波天堂918。布热津斯基也及时献计献策,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奶头乐",英文titts"奶头"与entertainment "娱乐"的组合,意指要使彼80%的人口安分守己,此20%高枕无忧,就得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
奶头乐理论是用来描述一种设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上升,这个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
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那要如何避免少数得益者与大多数的底层人民间的冲突呢?方法之一是给其“奶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
意要使80%的人口安分守己,20%高枕无忧,就得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方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
要检验中国是否已掉进或正在掉进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的陷阱,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现象而窥探一二;主要表现在媒体的泛娱乐化,大众对于娱乐和游戏产业的高度关注和追随等。
我提出一个 与大家可能不趋同的观点:
所谓的 泛娱乐化危机 其实是一个伪概念。
奶头乐 其实根本不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实际上也是一个被炒热的伪命题。
没有必要 看见别人在休息时间 玩会游戏 ,或者在私下里谈论一些娱乐、脑洞、文化产品,就口口声声加以批判,说什么娱乐化危机的结果。
难道所有人都不能拥有自己的娱乐的权利时,人们就能意识到社会深层问题了吗?难道所有人都必须选择将所有时间投入事业,就真的会迎来一个强竞争力的社会了吗?
对于 低俗内容造成的问题是应当予以重视,但要清楚的是,这些问题不过是普通的社会问题当中的一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问题,只是形式有所不同,并非是什么泛娱乐危机、社会浮躁化导致的特殊社会现象,没必要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人可以选择既有生活也有工作的平缓生活模式,也可以选择完全投入事业的战斗模式,只要不去干涉他人的自由,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本身并不值得被指责,不合理的极端社会分化是社会结构问题导致的,并非对部分群体的娱乐方式进行指责就可以解决问题,倘若一个社会只能容纳一种生活模式,那么这个社会并非是什么高竞争化社会,而是一种存在病态结构的社会形态,总之,把锅甩给“娱乐”本身也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尊重高山流水的高雅,与尊重下里巴人的简单,两者之间并无矛盾,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也没有必要捧一踩一;关注重要的社会事件,与关心一些令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两者在一个平和的社会当中也不应视为是彼此矛盾的行为,倘若前者在舆论当中占比过少,那也并非是由于后者导致的,也不需要去通过压制那些无害的娱乐类新闻的方式去渲染一些热点信息。
价值观
价值观2
01
不容易,备受关注的重庆山火终于被扑灭了!
回顾过去的一个月,川渝人民真的太难太难了。
一边是六十年一遇的高温炙烤,被各种限电、停电,很多人因此患上热射病,被苦难折磨。
一边是疫情侵扰、山火频发。
城区处人潮涌动,顶着烈日做核酸,成了重庆人民的常态。
林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高温下救火无疑是难上加难,哪怕熄灭了,也怕复燃。
图源:摄影师@周瑄
一幕幕因高温导致的灾害惨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与神经。
就在大家为川渝人民牵肠挂肚时,微博上出现的热搜词条却让人迷惑不已。
#川渝人民要哭了#
#川渝好像有高温结界#
图源:微博
再点进词条918游戏平台,大片大片的评论都在玩梗、抖机灵:
“火盆还是红油锅底”;
“嘉陵江变成了嘉陵工”;
“重庆地区退出副高高温群聊”;
“限电后的重庆地铁好像拍鬼片”……
02
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不妥。
但细品就会发现,川渝地区的困境在不断地被弱化、被娱乐。
灾难的严重性不仅没有被正视,反而成了别人口中调侃的谈资,所以这些热搜词条才会引发集体性的不满与愤怒。
或许有人会反驳——
不过是在自娱自乐、苦中作乐,难道非得让所有人都陪着受灾的人一起哭吗?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可娱乐的界限在哪里值得思考。
当地人苦中作乐,是乐观和韧性。
开着空调刷着微博,拿川渝人民的痛苦作为自己搞笑的素材,那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了。
图源:微博
所谓的自娱自乐?
说到底,“娱”的是所有跟事件本身无关的人,“乐”的是一次次得以幸运地置身事外的人。
而真正承受着苦难的,却是身处困境的川渝人民。
过度的娱乐容易让人丧失对灾难的敬畏和感知,让人忘了那些遥远的灾祸,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这样的现实:
“热射病”三个字从几个月前第一次上热搜,到如今人尽皆知。
很多人熬过了疫情,却再也没能熬过这个夏天,他们中有洗碗工,有农民,有工人……
他们是谁的父母?又是谁的孩子?在烈日下劳作,却再也没有走回最熟悉的家。
图源:微博
也只有到此刻,我们才清楚地意识——“热死人了”,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然而,持续高温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
河流断了、水库涸了、水井干了,农田干旱,农作物都被晒到干枯,大片农村出现临时性缺水,90万人生活受到影响。
图源:网络
川渝地区一直靠水力发电,水没了,电自然也发不了。
城市灯光景观直接取消,部分车站只留应急照明灯,有的地铁车厢还会全部关灯。
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很多工业企业站了出来,纷纷停工停产放高温假。
这其中要付出的代价不可估量。
短短几天时间,有多少商铺被迫停止营业,又有多少养殖业的个体户损失惨重?
图源:微博
面对这些真实又无法遏制的灾难,庄稼颗粒无收的农民、损失数万斤鱼的塘主、鸡大面积倒地的养殖户、近30亩葡萄被晒干的种植户,他们真的笑得出来吗?
人们往往总是对遥远的灾祸无动于衷,除非它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娱乐至死”的粉饰下,一些哭声再也没人听见,大家忘了现实的残酷,也忘了关注灾难本身。
03
当玩梗逐渐成为主流和常态,为了吸引关注度和流量,部分媒体和网民将灾难二次加工和解读,对严肃事件进行娱乐化、低幼化解读。
最终会掩盖掉问题与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和反思性议题。
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丧失共情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甚至还会倒逼那些受灾的人逐渐失声,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图源:微博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
但当灾难发生了,我们需要的态度,是严肃面对、反思和警醒。
痛苦也好,悲伤也好,悔恨也好……这都是我们需要真实面对的情绪。
正视它,应对它,改变它,然后吸取教训,让灾难影响降到最低值。
大家不仅要积极谈论和发掘“我们能做什么”,更要想想我们至少“不要做什么”。
大众娱乐
当我们无法帮助到别人的时候,起码要做到不轻易评论别人正在经历的苦痛。
大众娱乐
最后,附上一个“PTSD检查表(PCL)”,感兴趣的小伙伴,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进入测试页面啦!